最近走路和坐地铁时零零散散听了几期播客,其中包括一天世界和随机波动各一期。前者聊到嘉宾罗敏九十年代在深圳卖打口碟的经历,间接让人感受到了这种躯体残缺的淘汰制品如何成为当时年轻人们的音乐启蒙和审美指导,而后者中王炎教授则谈到西方文艺作品进入中国,从开拓市场型的「赠予」迈入「分账」阶段,最后自然由利益驱动着开始推广正版化,管制和打压「盗版」,这期间「资源」又是如何从 VCD、DVD 到逐步数字化,更直接具体地论证过去四十年间盗版影像对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哺育。
那是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感觉挺有意思,摄入信息确实部分地补充了认知。更年轻时对于「盗版」的理解是脱离中国特有的历史与语境的,用王炎的话说,理解和谈论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枝繁叶茂的「历史纵深」。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了视角截然不同的各方之利益,很难得出一份「完全正确」的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