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到的也不是什么传达「活在当下」的鸡汤故事。我为之心颤的画面是:有些灵魂,看到了自己科学家导师的伟绩,便有了「火花」;有些灵魂,尝试当消防队员救火之后,出现了「火花」;还有些灵魂,仅仅是被足球砸中头,「火花」便绽亮在胸口。但 22 做什么都无精打采。
这是一部我不会参考大部分关注的影评人的影片,观影量从一两千到七八千部不等的影迷们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观影,说有被「缺乏热情」折磨过我都不太愿意相信。不同的人投射的角度和感知到的东西差太多了,看完我只在想好不容易找到「火花」的 22 会降生在哪,如果是看不到自由女神的地方,生活的主调不是感受而是逃离,他会不会发现有些东西是用体验券才新鲜有味,还能不能从日常里感知出细微的美好,而不陷入人生的茫茫然里。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影片交出的答案,但确实是由它引发的思索。一段精心构绘、充满巧合、百转千回的经历只能让 22 好不容易有了降生的动机,难以期望具有如此人格的灵魂在地球上诞生,能够又幸运地拥有多么绚烂激昂的人生。而如果人格能够以坐标定位,总觉得「如此人格」与我并不遥远。
发现在微博介绍和分享某个东西,要人点击链接到源点去看,绝对会被限流……验证了好几次只要放了外链,就很少人看见并转发点赞,现在只能去掉https,只贴名字像via(经由)、H/T(脱帽致敬)。看来因为那道墙,中国国内app和网站的封闭感是越来越严重了,很多年轻的网民对于「超链接」这个概念已经很陌生,只限于app内循环,圈地给营销号嚼碎了喂饭,就算点击了,也经常打开很慢,找不到网页,「超链接」在墙内趋向消亡。
运营媒体就是不停地分享其他人的作品,好好地说明出处不光是推广原作者,回溯分享目的,也是观众(读者)的权利,让他们去深入了解,或者是知道更多细节,「超链接」曾经为网络创建了那么多乐趣,能让大家看见作品并回到作品的源头,可惜现在以微博为表面可见的那个样子——再探究下去就是中国的数字极权统统剥夺了信息权利。
「回复」这种东西,我希望自己当作带有「提到」(@)、与其他 toots 具有话题和数据上(会构成讨论串)的关联性的一种 toot,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如果真的有什么自身可以改进以让他人感觉更好的地方,大概是可以在回复的时候适时地移除提到的人,同时不要默认提到的人数量不为 0,就像我们经常把提到三个人移除到只提到回复的这个人一样,可以把回复对象的名字也移除──如果觉得不必提醒他查看自己的回复。
每个人都具有对自己 toot 的操作权利,如果你希望与某一条断开,也有删除自己的 toot 这一选项提供给你,但最好不要期望「删除他人的评论」,「评论区」这一概念不应该在这里被承认,每一条 toot 也不是一则「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