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助人的实际效果达成了,忽略掉助人者「无害」的动机是不是也不坏?这么说是因为想起了之前了解到的一个一对一助贫计划,有认识的大人参与,只是为了塑造一个有参与慈善活动的形象,根本就不在意那个孩子,也就是说,都没有到意图是体现关怀或让自己 feel better 的水平,是非常直接的以钱换名。但最后那个小孩也一直受资助,从生活都成问题到考入重点大学,说是因此改变一生也不夸张了。这么一想,感觉慈善的重点不是参与人的动机有多纯洁,而是资助是否成功流到受助人的手上,普遍的「帮助」也是如此,就算是用来体现自己的洞见和觉悟,只要实际有效,也算是一个双赢结果。甚至感觉如果一味追求纯洁动机,最后也就是令需要帮助的人受助机会变少,倒不如去做些什么,即使是为了自我完成或彰显。
比较需要警醒的可能是我们这样上网手指点点转发键、复述常见的观点、将情绪发泄置于实际效用之前(但说服自己不是这样),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对运动、困境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帮助的情况吧
We are teaming up with @Sujitech_official and @lickability to develop an official #iOS app for Mastodon 📱
https://blog.joinmastodon.org/2021/02/developing-an-official-ios-app-for-mastodon/
关于嘟文最大字数限制,本站会与官方同步,保持 500 字不变,除非未来官方有调整。
详情请见:
https://www.onedoc.xyz/s/TjaR-ZILx
对于较长文章,推荐使用 OneDoc: https://www.onedoc.xyz
>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这一轮微信“对骂群”的爆发,是不久前NBA总决赛中骑士与勇士的激战。骑士勇士连续四年相遇,球场内的恩怨情仇蔓延到粉丝的生活。双方粉丝建了一个群,扎堆儿开骂了。
> 目前,这个最初的对骂群遭到举报而解散,但其带来的影响没有终结。记者查询发现,“红锅和鸳鸯锅”“喜欢花椒和讨厌花椒”“微辣中辣和特辣”“全键盘和九宫格”“九零后和零零后”“麦当劳和肯德基”“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快手和抖音”“情侣和单身”……这样的对骂群层出不穷。
我看某站的终极形态就应该是这种对骂群「你们这群吃青椒的 xx」「喝百事可乐是不是没有味觉」「澳门 No. 1」「用『回復』代指 reply 的键盘给我扣了 ok」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搞一个呢
@fivestone 让我想起了微信有一段时间兴起的「对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