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在微博介绍和分享某个东西,要人点击链接到源点去看,绝对会被限流……验证了好几次只要放了外链,就很少人看见并转发点赞,现在只能去掉https,只贴名字像via(经由)、H/T(脱帽致敬)。看来因为那道墙,中国国内app和网站的封闭感是越来越严重了,很多年轻的网民对于「超链接」这个概念已经很陌生,只限于app内循环,圈地给营销号嚼碎了喂饭,就算点击了,也经常打开很慢,找不到网页,「超链接」在墙内趋向消亡。
运营媒体就是不停地分享其他人的作品,好好地说明出处不光是推广原作者,回溯分享目的,也是观众(读者)的权利,让他们去深入了解,或者是知道更多细节,「超链接」曾经为网络创建了那么多乐趣,能让大家看见作品并回到作品的源头,可惜现在以微博为表面可见的那个样子——再探究下去就是中国的数字极权统统剥夺了信息权利。
「回复」这种东西,我希望自己当作带有「提到」(@)、与其他 toots 具有话题和数据上(会构成讨论串)的关联性的一种 toot,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如果真的有什么自身可以改进以让他人感觉更好的地方,大概是可以在回复的时候适时地移除提到的人,同时不要默认提到的人数量不为 0,就像我们经常把提到三个人移除到只提到回复的这个人一样,可以把回复对象的名字也移除──如果觉得不必提醒他查看自己的回复。
每个人都具有对自己 toot 的操作权利,如果你希望与某一条断开,也有删除自己的 toot 这一选项提供给你,但最好不要期望「删除他人的评论」,「评论区」这一概念不应该在这里被承认,每一条 toot 也不是一则「帖子」。
too much bloat 确实没错,能不能影响 pretty UI 的判定见仁见智,比如那些「多余」的部分对其就是很有用的用户可能不会觉得 Notion 的 UI 有哪里不好。毕竟 Notion 给自己的定位是 all-in-one workspace,臃肿好像也不奇怪,功能多的性质和「智能猫眼管理 app 加入给用户推荐视频的功能」之流还是不一样的。
再说有些人可能还觉得所有表格里的软件之 UI 都不行「不就是写个 markdown 吗为什么还需要装个软件用 GUI 呢」(确实挺可用的,但如果文档主要内容是中文就会被切换输入法麻烦死,所以还是装个 Typora 之类的编辑器比较好。)
https://github.com/notable/notable#comparison 看得出来作者也不喜欢太重的东西,但其实完全站在笔记软件的角度衡量感觉对 Notion 又不太公平,毕竟它拿来做团体项目主页或者综合资源仓库还是很好用的,大部分笔记软件竞品都不太可能替代这部分特性。对比 https://www.notion.so/ 和 https://notable.app/ 两个主页也看得出来各自的侧重点。
#ArtNotes
一个收录中国妖怪的网站:
https://www.cbaigui.com/
如果我每天一单点五杯一点点,一根吸管用到底,就多四根塑料吸管。坚持 100 天,接下来的一年就可以随便用了,成为纸吸管时代的塑料吸管富翁。#纸吸管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