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之前有疑惑但是没有去深究的一个问题的解答:iOS 闹钟的「稍后提醒」间隔时间为什么是 9 分钟?(但未附来源,不清楚可信度。)
宝可梦命名背后的声音象征主义
按:声音象征主义指特定语音序列与语言中特定含义之间的明显关联。比如英语汉语都会用i这种开口窄的元音指代比较小的、可爱的事物,用a、u等开口大的元音指代大的事物,比如Micky 和 Bowser,又比如英语的爱称经常是后缀-ly和-li, Charles -> Charlie。
本文研究的是宝可梦命名体现的声音象征主义。作者从宝可梦图鉴里面获取了每只宝可梦的日语名称,以及身长、体重、进化阶段等数据。从名称里面,作者又进一步提取了发音特征,包括韵素长度(mora,可以粗略理解为名字长度)、浊阻音(voiced obstruent)数量([b,d,g,z])、元音种类,同时去掉了名字带mega的和明显区分性别的(如尼多朗/尼多娜),最终分析有715只宝可梦。
分析之后发现了显著的统计关系。首先,名字里面的浊阻音数量与进化阶段呈现弱正相关。同时,浊阻音数量越高,HP、攻击、防御、特攻、特防也一般越高,只有速度是例外。
其次是韵素。一般来说,名字越长,进化程度越高,能力也越强。比如ri-za-a-do → ri-za-a-do-n (火恐龙 → 喷火龙)。为了验证这个规律,作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勇者斗恶龙系列的法术名称,同样有名字越长攻击越高的特征。
最后,是元音种类。名字带/a/ 和/o/的一般基础能力值比较高,处于最终进化阶段,带/e/的处于中间,带/i/的一般是未进化的弱小宝可梦。这个排序刚好对应这几个元音的开口程度从大到小。
作者指出,虽然相关性都只是弱相关和中度相关,但是这些命名背后都体现了声音象征主义,说明了人们是会赋予特定声音固定的含义,对现代语言学里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构成了挑战。
作者在另外一篇纸发现,飞行系宝可梦比正常系宝可梦名字有更多的擦音/szfv/。解释是擦音发声是通过口腔空气乱流实现,所以会被类比成飞行系。
补充:这个后续有很多研究的,有团队分析了英语、普通话、西语、粤语、德语、法语等等数据,结论也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时候会根据特定语言调整。比如中文喜欢通过重复来表示“小”,像绵绵球。这些背后反应的其实是人类会把某些语音特征跟某些含义联系起来,而且有些联系是普遍的、稳定的,以及跨语言的。你会把猫叫咪咪/mimi/,把大象叫笨笨/benben/,反过来就会有点违和。一个解释是,小动物口腔小,共振频率高,声音尖;大动物口腔大,共振频率低,声音低。人类对自然界的这种经验反应在了语言上。
原文1:Sound Symbolic Patterns in Pokémon Names
链接:https://www.karger.com/Article/Abstract/484938
(2017年发表现在被cite了52次)
原文2:Do Sibilants Fly? Evidence from a Sound Symbolic Pattern in Pokémon Names
链接:https://www.degruyter.com/document/doi/10.1515/opli-2020-0027/html
> GFW 在技术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它在心理上是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21/01/09/the-advent-of-gfw-in-hong-kong/
---
我们对防火长城的 internalization 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说个人使用技术手段还可突破封锁,部分达到访问受限资源的目的,那逐渐把「高墙之下如何生活」的行动法则内化到心理层面和行为逻辑里,几乎是对人不可逆的重构,而这也是「墙」的厉害之处。话往大了说,防火长城正在很高效地塑造一种民族特性,而这是居高位者想看到的。不用问「那有什么办法」,很遗憾,没有人可以得出一种有效的抵御策略,我们几乎可以轻松地承认,在现有处境下,希求一种同时具备强激励、可执行和规模传播可能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责怪谁也没什么意义,只是很多时候「意识到」GFW 形而上的邪恶之处,或许就会让事情坏得至少慢一些。而自认更「觉醒」之人,或许也能主动地背负一些抵御这种思想改造的使命。安身立命无错,也求头脑清醒。
莫言《生死疲劳》:
> 在此之前一年,曾有一个赤裸的男人冻死在土地庙前,那人遍体赤红,鸡巴像枪一样挺立着,围观者嬉笑不止。这件事被你那个怪诞朋友莫言写到他的小说《人死屌不死》里了。这个人死屌不死的「路倒」,是我出钱掩埋,掩埋在村西老墓田里。